别人如何对你,都是你允许的

别人如何对你,都是你允许的!自从做了坏人,我再也没有社焦虑

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老实人,你会发现自己在社交中永远处于被动地位,永远毫无底线的让步,永远在人后独自承受内耗的痛苦,为什么呢?其实这都是因为懂不够坏,因为你不够自私,不敢强势,不会嫉妒脸皮太薄,你总是义无反顾的贡献自己的善良,但绝不会暴露出哪怕一丁点的恶意。哈喽,大家好,欢迎回到星河百度,今天要教屏幕前善良老实的你如何变坏。事实上,这四种性格往往是我们守住社交底线,不被利益剥削的绝佳手段。

之前我表弟给我讲了他职场中的一件事儿,他的领导有个项目,想在他和另外一位同事中选一个负责。职场人都知道这是个好机会,做成了升职加薪,做不成全当历练。由于他和这位同事也是朋友,所以在他特领导找他们沟通时,他碍于面子犹豫了一下,但那位同事显然没有这个顾虑,立马拿出了当仁不让的态度,最终也成功拿下了这个项目。大多数人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奉行着恭敬谦让的道德礼仪,这的确能帮我们获得赞誉,但他并不能帮我们赢得利益,甚至在一些情况下会造成利益的损失。斯坦福商学院等三所大学做过一个实验,研究者把被试者分了几个小组,然后给每人20美元的筹码,他们可以选择自己保留,也可以选择贡献出来,当成小组的集体采摘,送出筹码最多的人自然也更受欢迎,但在于其他小组竞争的情况下,研究者让每一组选出一个领导,这次就轮不到无私的人了。得票最多的是表现的自私,并且就。

攻击性的人。作为研究者之一的列文斯顿教授是这么解释的,人类天生倾向于服从支配,自私让人看起来更有主导性,而人们习惯把主导性和领导力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竞争的环境下。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自私的人更容易获得权力、地位、财富等利益。社会科学家达切尔凯尔特纳对富人和穷人的各种社会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后发现,富人大多是利己主义者,而穷人更倾向于为他人着想。毕竟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人类社会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对各种资源重新分配,这个过程避免不了损人利己或损己利人的情况。从社会层面来看,自私是人们争取资源的动力,谁更自私,谁争取到更多资源的概率就越大。所以啊,像我表弟这种情况,有情分又要竞争,如果把利益看得更重,就不要在意自私这个标签,如果把道德或者面子看得更重,就不要纠结于利益得失,谁也不能又当又利,对吧?

作家莫言讲过一个故事,他小时候家里穷,有次中秋节,一家人难得吃一回饺子,当然每个人也就那么一小碗。这个时候来了个要饭的老人,莫言端出半碗红薯干给了他,结果老人破口大骂,你们吃饺子,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莫言一听当时就懵了,这理所当然的口气竟然让他无从反驳。最终,老乞丐赢得了道义的胜利,吃掉了莫言家半碗饺子。也正是因为莫言一家人的善良,他们经常被村里的人欺负,母亲在捡麦穗时无故被人打了一个耳光,大哥成为乡里第一个大学生,得到的却都是别人的嘲讽,自己仅仅因为偷了一根胡萝卜,被人带到父亲面前狠狠的打了一顿。父母总教导我们凡事多忍让,吃亏就是福,但慢慢的你会发现,你越是委屈自己成全他人,越是主动让步,不会拒绝,越换不来福报,相反,得到的是别人无理的要求和索取。有次经历让我决定再也不惯着别人。朋友借我的车,虽然我每天通勤也要用。

但还是选择自己坐地铁,把车借给了他,结果车被划了。我说那你去补一下漆吧,没想到他来一句,你不是有保险吗?啊,从那以后,我意识到别人轻视我、欺负我,其实都有我的一份功劳。换句话说,是我同意别人这么对我的,他们在选择用什么方式对待我之前已经权衡利弊过,经过了对比分析之后,最终选择了欺负和伤害。而如果换成一个强势的人,估计那个朋友就主动去补齐了。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这么好,一定得帮我,你可从来没有拒绝过我。仔细想想,我好并不是一定要帮你的理由,选择帮你应该是因为你值得帮才对。所以小伙伴们千万不要像之前的我那样,好人有好报,但狼好人只有好欺负,你有了锋芒,别人才会有边界,没有棱角的善良并不能向世界传达你的善意,反而是告诉所有人,我很懦弱,来欺负我吧。

小时候我发现父母很矛盾,比如我看到别人家孩子吃汉堡买玩具,我就跟我妈说,但她总是回复我,人家有钱,别羡慕人家。不过每次我考试考不好就不一样了,他会说,你看那谁谁又考90多分,就你笨。当时我就想用魔法打败魔法,回答一句人家聪明,别羡慕人家。但考虑到他的巴掌肯定比我的嘴硬,就咽了回去。

他们一边不让我跟人家比,一边又把嫉妒灌输给我,因为他们清楚,只有我嫉妒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我才有可能学得好。知乎上有个学霸,他学习的秘诀就是嫉妒其他学霸,他不管先考多少分,考什么大学,就是想干掉比自己强的人,看到自己的名字排在他们前面。所以,嫉妒也可以是一种在竞争中取胜的动力源。日本心理学家查莫俊说过,竞争心跟嫉妒心,社会为表里的关系,要胜过比自己强的人,不愿输给比自己差的人,这都与嫉妒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人们之所以排斥嫉妒,很大程度上是担心自己掉入情绪勒索的陷阱中。情绪勒索就是说,一个人被一些事儿影响,造成了过激的情绪,然后,他通过嘲讽、打压、逃避等手段找回心理平衡。比如我看到老师把奖学金名额给了张三,我不服气,就觉得有黑幕,还在背后诋毁张三,你看这也是嫉妒,而且这种恶性嫉妒完全是被负面情绪勒索,产生了不理智的行为。

良性的嫉妒应该是我看到张三拿了奖学金,我也想拿,所以我比他更努力,让自己超过他。二者的区别是,恶性嫉妒是把别人的好通过假想或诋毁的方式变成坏,良性嫉妒是把自己的坏通过追赶和竞争变成好。所以,在理智的情绪下,保持适当的嫉妒并不是一件坏事,它会让你有一种冲动,把目标放在出色的人身上,接着超过他们,让自己变得更出色,而不是在大脑里意淫别人的缺点,然后让自己融入更差的圈子来平衡脆弱的内心。

敏感的人在社交中特别累。我以前就是这样,朋友说我两句,我得细品好几天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同样一些小事儿,别人波澜不惊,我越想越气,不停的内耗。所以说,敏感并不是一种心理问题,有时候还有些独特的价值,比如更细心、更感性、更具有同理心。但很多时候,敏感的人总会被别人误认为是矫幸,玻璃心难伺候,而且他们很可能会成为其他人的情绪垃圾桶。美国洛杉矶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加里斯梅尔做了一个实验,他让一个乐观的人与一个郁郁寡欢的人同处一室,不到半个小时,那个原本乐观的人也开始唉声叹气。后来通过进一步证明,只需要20分钟,不良情绪就会传染给其他人。虽然实验中没有考虑参与者的性格是否敏感这个变量,但我觉得敏感的人应该会被传染的更快。现实中也正是因为敏感型人格更具有同理心,别人更喜欢找他们分享不开心的事儿,昨天被领导骂了,今天跟老公吵架了,别人说完可能就没事了。

但这种坏心情会在敏感的人心里调留很久,他们甚至会以此影响到自己那些不开心的事儿,进一步放大坏情绪。当然,这还不是最严重的,他们过度在乎别人的评价,这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成为标签效应的受害者,就是别人的话会像标签一样贴在他们身上,然后他们进行自我印象管理,让自己的行为与标签一致。比如,一个敏感的人被别人说笨,他真的会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在这种心理仪据下,久而久之,评价会变成现实。但如果一个心大的人被这么说,他立马就怼回去了,而且完全不放在心里。所以你得把自己变得迟钝一些,准确的说是脸皮厚一点,内心强大一点。你可以开导别人的伤心、焦虑、沮丧,但大可不必跟他们一起伤心、焦虑、沮丧,毕竟你首先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别人毫无道理的批评指责就更不用当真了。大家都为自己而活,犯不着恶心自己取悦别人,更何况是他们先来恶心你的,对吧?

作为老实人,你总是把规矩奉为教条,把道德视为信仰,你背负了太多的负担,所以在社交中不得不隐藏真实的自己,表现出一副我不重要,你们开心就好的样子。但这并不能换来尊重,反倒是给了别人伤害自己的理由。所以你就勇敢的迈出一步,这不需要多大的勇气,可能只是一个爽快的不字,一个自信而强硬的眼神,或者是一句你怎么想,不关我的事儿,他们就能感受到你善良的外表下也有寒气刺骨的功能。